高密度晶片時代下的EMI電磁挑戰
隨著晶片製程不斷縮小、運算頻率持續提升,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電磁挑戰。晶片內部線路的開關速度動輒達數GHz以上,這使得 EMI電磁干擾(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) 成為封裝與系統整合設計中不可忽視的隱憂。尤其在多晶片模組(Multi-Chip Module, MCM)與系統級封裝(System in Package, SiP)架構中,不同晶片間的電磁耦合可能導致訊號干擾、功率不穩定、甚至資料傳輸錯誤。
EMI電磁干擾主要分為兩種形式:傳導干擾(Conducted EMI) 與 輻射干擾(Radiated EMI)。在封裝環境中,傳導干擾多源於電源與接地層的阻抗不均,輻射干擾則來自高速訊號線或封裝引腳的耦合效應。當干擾能量未被有效吸收或隔離,就可能沿著封裝基板或金屬引線傳遞,影響其他模組或晶片功能。例如,在5G射頻前端模組(RF FEM)中,功率放大器(PA)若輻射過強,便可能影響相鄰的低雜訊放大器(LNA),造成訊號失真與靈敏度下降。這種現象在高頻、高整合的封裝環境中更為嚴重。
降低EMI電磁干擾的封裝設計與工程對策
為了抑制 EMI電磁干擾,半導體封裝工程師必須在結構設計、材料選擇與電磁防護策略之間取得平衡。以下是主要的改善方向:
一、電源與接地結構優化
在封裝設計中,穩定的電源與接地是抑制EMI的第一步。使用多層封裝基板(如ABF或BT基板)時,應確保電源層與地層緊密耦合,形成低阻抗返回路徑。這能有效減少共模電流,降低輻射強度。此外,可在晶片電源端與封裝內部加入 去耦電容(Decoupling Capacitor),以濾除高頻雜訊。對於高速介面(如PCIe、SerDes、USB4),設計時需控制差動對線長與阻抗匹配,避免反射與串擾。
二、導電屏蔽結構(Shielding)設計
隨著封裝密度提升,傳統的PCB層面屏蔽已無法滿足需求,封裝層級的 導電屏蔽技術 因此興起。常見方法包括:
金屬蓋封(Metal Lid / Shield Can):在封裝外部覆蓋導電金屬蓋,隔絕外部輻射。
導電鍍膜(Conductive Coating):在封裝表面塗覆導電層,如Ni、Cu、Ag等材料,能有效降低高頻輻射。
封裝內部屏蔽牆(Embedded Shield Wall):在模組內部導入金屬層或導電膠,分隔不同功能區域,防止訊號耦合。
這些方法不僅能降低輻射干擾,也有助於提升整體熱管理效能。
三、材料與介電特性的控制
封裝材料的介電常數與損耗因子會影響電磁波的傳播行為。選擇低介電常數(Low-k)與低損耗材料,可降低訊號反射與延遲。此外,新一代 磁性複合材料 已被應用於封裝層間,以吸收高頻雜訊並減少反射效應。這類材料能在不增加體積的情況下提供有效的吸波功能,非常適合應用於RF與高速運算晶片封裝中。
四、模擬與測試驗證技術
在封裝開發初期,工程師可透過 3D電磁模擬(EM Simulation) 預測潛在干擾源,分析封裝結構的輻射特性。常用的工具如Ansys HFSS、Keysight EMPro,可模擬多層結構的場分布與共振行為。封裝完成後,則需通過 EMI與EMC測試,包括輻射發射(RE)、靜電放電(ESD)與電快速瞬變(EFT)等項目,確保產品在實際應用中能穩定運作。
五、未來的設計趨勢
面對高速與高頻應用的需求,半導體封裝的EMI設計正朝「主動化」與「整合化」發展。
主動式EMI抑制(Active EMI Suppression):透過偵測干擾波並產生反相信號來抵銷輻射。
整合式封裝屏蔽(Integrated EMI Shielding):將導電層直接整合於晶圓封裝製程中,減少額外組裝成本。
AI輔助設計(AI-assisted Modeling):利用機器學習自動調整封裝參數,以達到最佳電磁相容性。
總結來說,EMI電磁干擾在半導體封裝設計中不再只是「測試階段的問題」,而是整個產品可靠度與性能表現的核心。唯有在設計源頭導入電磁防護概念,結合材料創新、模擬技術與結構優化,才能確保晶片在高頻、高密度應用中維持穩定與高效。